2020年人物專訪
後疫情時代 台灣ICT產業的台日合作機會
經濟部工業局長兼TJPO主任 呂正華專訪

(工業局自2023年9月26日起更名為經濟部產業發展署)

經濟部工業局長兼TJPO主任 呂正華

經濟部工業局長兼TJPO主任 呂正華

Q1:首先恭喜台灣順利度過防疫期,日本讀者對台灣防疫的成果都感到相當有興趣,當中尤其是「口罩國家隊」的部分,工業局在這當中擔任什麼樣的角色、發揮什麼樣的關鍵作用。

經歷過17年前的SARS,不管是國人與政府部門都戒慎恐懼,以最嚴謹態度應對。由於口罩事關生產與製造兩部分,依照現行經濟部的分工,部長就把製造口罩的部分交給工業局,銷售的部份則交給貿易局。

農曆過年前,一月底時武漢已經封城,指揮中心研判國內口罩不夠用,先要求工業局盤點產能,並在一月底限制醫療口罩、紡織口罩等兩個稅號不能出口。一開始,國內口罩的產能一天只有188萬片,如何供應2300萬國人的需求?首先把口罩生產人力從一天一班增加到三班,三班制產能全開,日產量可從188萬片增加到400萬片,剛開始面臨的大課題是人力不足,幸好國軍來幫忙協助沒有技術門檻的包裝部分。

但400萬片仍然不夠,指揮中心決定另外購買60台口罩機;以自動化生產一分鐘製造120片來計算,一天產能可達8成,因此一台機器一天可以生產10萬片口罩。由於時間很趕,(時任)沈經濟部長親自帶著工業局拜訪口罩機廠商,向兩家共訂購60台;但他們都是中小企業,平時一個月頂多組裝1-2台機器,現在一個月要組裝60台,人手嚴重不足,幸好有工具機公會,理事長率領全公會29家企業全部動員來幫忙,所以從2月初到3月5日,60台口罩機全部完成交貨。

另外,2月底時發現國際疫情可能無法短期內控制,指揮中心決定再追加機器,總共加起來92台,日產能提升到900萬片,加上原有的400萬,達到1300萬。三四月時還有民間的機器也自行加入口罩義勇軍行列,約有30-40台,因此到5月20幾日的時候,總產能有一天2000萬片;也就是說在4個月期間,台灣口罩產能從一天188萬片增加到10倍以上。

在快達到2000萬片前發現,三層口罩中央阻擋懸浮微粒子的熔噴布不足,國際熔噴布價格當時飆漲快10倍,但我們透過不織布公會統一調配材料,而企業也願意在這段期間延後外國訂單、先行供應國人。因此在工業生產的「人、機、料、法」,人是公協會與廠商外加國軍投入人力,機有政府經費買新口罩機器,公協會跟廠商確保熔噴布原料夠用,這三個完成後,法就是工業局提供平台讓整個口罩的生產,能滿足國人需求。

因為工業局與產業的關係很密切,加上(時任)沈部長也率領工業局很長一段時間,因此對產業的了解度夠高,對產業界有很強的號召力,我們就在他的領導下帶著同仁能夠一起完成任務。

經濟部工業局長兼TJPO主任 呂正華

經濟部工業局長兼TJPO主任 呂正華

Q2:根據台灣的報導,這次防疫的成功,與大量運用科技息息相關,是否能請局長簡單分享科技對這次防疫有什麼幫助。

這次防疫期間,彰顯ICT資通訊應用有許多創新想法。以口罩為例,工業局掌管的是工廠生產部分,生產出來需配送,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協調郵局郵務士執行配送到藥房銷售;雖然民眾不知道藥局口罩數量多寡,但政府過去持續推動open data,很多年輕人動腦筋自主開發,加上唐鳳政委與他們討論,政府鼓勵年輕人開發口罩地圖;有了口罩地圖,有資通訊系統可供民眾回報後台「賣出多少、存量多少」,民眾去排隊前就知道買不買得到,讓民眾多一點資訊判斷去哪家排隊比較好。這是民間自發做的,所以一開始供需數量有落差,還是有可能會撲空;但在資通訊的呈現上,可以讓民眾更了解口罩供給跟需求的情況。後來經過修正、口罩數量慢慢充足,這「口罩地圖」就是一個資通訊的實驗場域,落實在生活中,這是第一種科技協助防疫。

另外一種就是在防疫期間,很多人需要居家辦公,這段期間就多了很多筆電、桌上型電腦等設備的需求,因此這段時間廠商的訂單非常多。當然還有視訊會議平台的商機,台灣國產業者有一家叫「訊連cyberlink」推出的「U會議」。訊連過去是做power dvd播放軟體,在網路時代轉做平台,而這次防疫期也是一個機會,讓台灣民眾多用國產產品,民眾用過後會跟別國的產品做比較,國內廠商就可以藉這樣的使用者經驗作回饋。站在工業局的立場,我們都是鼓勵國人多用國產品會議解決方案,提供大家更好的服務。

還有一些像捷運車站、高鐵、或是一些機構的門口,民眾進門要量體溫,這有兩種模式,一種是額溫槍,一種是感應式的大面板(熱感儀),像工業局大門就有一台感測機器,也在這段期間用這些科技,讓每個公共場所能夠隔絕有發燒現象的民眾;發燒民眾少在外面跑,當然感染的機率就會降低。有時候民眾可能沒有每天量體溫,但是當他得去上班洽公時,他就必須量體溫。這是這段期間科技的發展,以及資通訊結合網路應用的模式,

當然還有其他部會,像衛服部在居家檢疫、居家隔離的時候,要確認人有沒有亂跑,會發一支手機給居家隔離者,透過手機定位就知道有沒有亂跑到其他地方去買東西,這也是一種科技的協助。有很多團隊開發很多解決方案,但有的可能沒有真正上線,但仰賴科技的確可以解決過去很多不容易解決的情況。

經濟部工業局長兼TJPO主任 呂正華

經濟部工業局長兼TJPO主任 呂正華

Q3:這波新冠肺炎疫情,可說是加速全球運用AI、5G等新科技的腳步,防疫期結束之後,現在世界各國討論的是with corona「與病毒共存」的新生活樣式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請教局長今後台灣在運用AI、5G等新科技的新方向,工業局將如何支持台灣的AI、5G廠商。

台灣在AI與5G的發展,已經布局了一段時間;舉例來說,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在2年前就已經規劃「AI行動計畫」,我們發現AI的技術已經慢慢成熟。其實AI在我30年前台大畢業時,已經有許多Neural Network(人工神經網路)的模式,像是洗衣機自動清洗的排程,需要多少水量、洗衣粉等,但因為過去晶片運算不夠快,以及這些實際應用沒那麼廣泛,所以二、三十年來學AI的人大多偏重理論、algorithm(演算法)等的開發。

近幾年比較蓬勃發展的是如何辨識影像,轉換成AI學習素材;有了學習素材後,AI才能根據這些學習經驗下判斷。因為科技進步,晶片運算速度越快,所以就開始有很多人著手研究辨識,例如「狗臉辨識」不會把餅乾誤判成狗臉。近期有很多CNN卷積神經網路(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)這樣的技術應用到生活、工廠、交通、醫療上,我們看到這樣的趨勢就知道人才很重要,而行政院交給工業局的任務就是「培養有實戰經驗的AI人才」。

有實戰經驗就是要能夠上戰場打仗,但傳統上課模式就是給你一本教科書,上完課把技術學會,但真的要應用時,又要去工廠重新再學。所以我們認為要OJT(on job training)模式比較好,像是大學研究所的專題課程,有題目之後來解題,一來比較有趣,二來比較符合實務,因此我們把培育AI人才的模式叫做「企業出題,人才解題」。

我們找了很多公協會,例如PCB印刷電路板協會要看銅箔上面是否有缺陷,以前要透過AOI(自動光學檢測,Automated Optical Inspection);現在數據多了,累積起來可以很快地運算比對,因此可以分類辨識,有些是顆粒沉積、有些是不均勻,圖樣都不同,把這些累積下來就可以學習到,這樣的檢測模式就不需要用人直接去看,AI學習到一個程度就知道,這一批是否可以通過,到什麼程度必須變成不良品,所以就會用於智慧工廠。或是利用AI簡化輪胎製造流程,普利司通就出了這道題,甚至還有台中楓康超市出題,讓學生用AI選蘋果,消費者就可以用app自行比對,選出來的蘋果甜度會比較精準。

企業實務遇到的問題,由學生組隊來解題,學生為了解題必須回學校或上網或利用虛擬環境,將技術先學好,再回來把題目解出來,這個模式我們稱為「AI GO」計畫;AI GO之外,我們要收集資料、公協會這些廠商的案例,當成benchmark(基準),所以我們有推動另一支計畫叫「AI HUB」,取其HUB模式,新創企業都匯流在這裡,大家可以互相學習,這兩個計劃就是這兩三年工業局在推動的,今後也還會持續加碼努力。

另外,5G的部分,台灣今年發出4張執照後,中華電信今年(2020)7月會開台,我們也做了很多準備。5G很大特色是「低延遲、高頻寬」,怎麼將它的特性運用到服務裡,是5G一個很重要的課題;從4G轉換到5G不只速度變快,加上未來IoT物聯網,會把資訊透過5G網路傳輸,所以它運用的服務相當多元,除了電信服務外,還有垂直場域的應用,例如智慧工廠的運作,有許多零組件跟工序在生產,半成品透過agv(無人搬運系統)搬到下一個工作站去進行,因為資通訊的進步,每個步驟可以有生產履歷,走到哪一站等都可記錄,這也是工業4.0的其中一環。

所以,如果能夠導入智慧工廠,工廠裡運用5G的傳輸,可以用科技減少人力,並做出一樣好的成品,這就是一個很好的demo site,雖然(訪問當時)台灣5G還沒開台,但工業局已經跟英業達在桃園龜山做智慧工廠的應用實驗,這個BtoB的工業應用。而BtoC的應用可能會是看棒球、演唱會、或者是媽祖繞境,這些都是人很多的活動;透過5G鏡頭,內野細微的動作都可以抓得到且即時傳輸,未來透過5G,雖然是外野的票,也能夠看到場內每個選手的動作,甚至可以同時看到投手勝率等資訊,這些都是5G加值應用,這些應用會讓一般民眾比較有感。

甚至在演唱會的部分,可能有個吉他手在A地,歌手在B地,因為防疫關係無法飛來台灣,但以(全息)投影的方式在舞台上,觀眾看起來還是同一個表演舞台,這個現在也正在做實驗的練習;工業局跟三立電視台有一個紅人榜的歌唱選秀節目,透過這樣的選秀開發,演唱者可以不用親自到舞台,透過5G傳輸就能在播放時,讓觀眾感受到就像在同一個舞台。

媽祖繞境的部分,很多人擠在外面,根本看不到「鑽轎腳」的人有多少,也是透過5G部分可以解決,今年本來要做個demo,但媽祖繞境活動因為疫情關係規模縮小時間延期,所以準備上就無法那麼周延,但是這些無非都是讓民眾更能實質感受5G應用的樣態,真的再去開創(新應用)的時候,廠商就會有更多應用solution;我們有這些本土solution的試煉,這些廠商練習完後,就可以把它複製到其他場域、其他國家,也可以帶動我們的產業一起輸出到國際,除了讓其他國家的人民享受到更好的服務外,我們台灣的廠商也能賺到錢。

Q3.5:針對AI的部分,AI要學習需要大量data來建模,但台灣比較不容易取得大量data,未來在data累積及取得方面,工業局會以何種方向來協助廠商?

如果使用政府的open data,大概都不是問題,因為本來就都公開了,但有些data的取得可能比較困難,例如要做智慧醫療的檢測,像是肺癌的X光片,醫生畢竟是一個人而已,一生累積的案例有時候還是可能會有判斷不夠精準的情況,所以在醫療上有很多AI科學家思考,如果將各種病症mark出來,再讓AI學習判斷正常細胞與癌細胞,有了AI資料庫初步分析後,再交由醫生去做判斷,實際執行醫療的還必須是醫師本身,但醫師的背後有一群人幫他把資料整理好了,再加上他的經驗,治療起來會更加精準。

過去在科技部支持下,已經建立起4大AI資料庫,科技部希望推精準醫療,如果能把這些病徵作完整的分析,醫師判斷會更加精準,這裡頭牽涉到要把資料做去識別化,以及病人願不願意成為資料裡的一部分,還需要一段社會溝通的時間去努力,但大部分人還是持正面的態度,如果能夠因為這樣讓全人類有更好的醫療,對每個病患應該都有幫助。實務的進展以及科技的運用,加上做好資訊安全,在未來5G發展裡都很重要,這些都是國家重點政策。

經濟部工業局長兼TJPO主任 呂正華

經濟部工業局長兼TJPO主任 呂正華

Q4:日本中央與地方政府運用ICT技術與open data推動地方創生,在台灣則稱為「智慧城鄉」,請教台灣如何運用ICT及open data推動智慧城鄉,以及可以推廣至日本的台灣特色解決方案等。

這幾年,工業局推動的是智慧城鄉沒錯,但行政院推地方創生,也是用日本的benchmark(基準)來推廣地方特色的街廓、設計,或是跟地方產業有效連結。工業局因為有負責產業的任務,所以推廣時比較會從產業出發,結合地方特色,把產業元素導入地方新科技應用中,也是希望在地方有試煉機會,能把成功模式複製到其他城市,更進一步賣到世界各地。舉例來說,台北轉運站搭返鄉巴士有很多家業者(統聯、國光、阿囉哈等),到個別業者補位當然可以,但廠商從使用者角度出發,推出「聯合補位」系統,所有業者的窗口都打通,照先來後到順序補位,不只比較有效率,重點是可以安全送乘客返鄉,補哪一家、如果沒有特別選項,或者是可以選哪幾家來做補位,我們有一個app平台(台北轉運站app),智慧城鄉去跟這些廠商洽談,來做一個聯合補位的模式,實質運用效率很好,對民眾有很大幫助。

另外由於科技進步,有些電信公司選擇所謂的「NB-IoT」技術,大都會區停車位難找,要找到路邊停車位需要資訊指標,過去劃設停車格比較少使用科技的方式,所以需要巡檢員每個小時去巡、去開票,單子開好了,下一輪又要再巡一次,繳錢也要拿單子去超商,會花一些時間與人力的成本,雖然大家已經習慣,但「NB-IoT」這樣的model可以結合行動支付把停車費付掉,開單不用巡邏,每一個停車格有一個NB-IoT去感測你停了多久,那這個就需要一些基礎建設的經費,去擺這些「地磁」,所以我們再智慧城鄉裏頭,包括我們工業局示範的,以及地方政府自建的,現在10幾個城市、4萬個地磁已經布建完成,這樣停車模式建構好以後,還可以有加值應用,例如你知道他停車多久,這附近有沒有商家再做促銷,可以再系統上給停車者依些折價券優惠,當停車者處理完公事後,可以買個甜點給家人,剛好有個九折券,類似這樣的應用,這也是一種模式。

另外,從地方創生角度來說,我們希望更多工程師可以回到他的故鄉,把科技導入他的家鄉,創造農村偏鄉的就業,所以我們也創造了一個機制叫「創業歸故里」,年輕人在城市工作幾年後希望回到家鄉,我們提供他創業基金,讓他把在城市裡學到的科技跟生活方式,帶回地方家鄉做連結,解決方案或許是老人供餐服務,但供餐資訊如何提供給老人的兒女,類似這樣的模式,我們都在智慧城鄉裡提供廠商申請(經費),無非就是希望把年輕科技元素跟地方更緊密結合,我們努力降低青年回鄉創業的門檻,但也會要求提出的計畫要有永續性,不能說有補助時才有計畫,沒補助就沒有。

Q5:最後,我們知道呂局長同時也是TJPO的主任,TJPO過去協助許多日本與台灣企業之間的合作,像是日本大廠到台灣設廠等技術交流;請教局長今後台灣對於台日合作方面的展望,以及可能面臨的挑戰。

TJPO推動台日產業合作,工業局是其中最主要的角色,所以我才會擔任主任職務,當然資策會(台日中心)的同仁也幫了我很多,我們把跨部會平台每年推動工作的成果會定期向經濟部報告,現在因為台灣要推「高階製造中心」以及「先進半導體製造中心」、「高科技研發中心」等政策,所以我們會積極與日本的材料與設備廠商合作,尤其對於半導體的投資,我們可以知道台積電會持續在台投資5奈米、3奈米、2奈米,每一樣投資都需要材料與設備來支持,像是我們跟日本的信越化學、日立化成等等材料廠的合作,或是在設備部分,TEL(東京威力科創)、DISCO等機器設備,我們過去都有一些連結的基礎。

怎樣讓日商在台灣跟著台積電的3奈米、5奈米往前推進,去做它需要的材料設備,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。另一個,我們推高階製造中心的時候,不只半導體領域,在紡織、食品、機械加工等,舉紡織為例,台灣的機能衣,布料做得很好,但是要做到像日本東麗(TORAY)的等級,還有很多研發的課題要繼續往前;尤其日本在循環經濟領域,如何用最少的原材料,來做出有競爭力的產品,這些都是我們今後會持續去努力的。

疫情之下顯示出,供應鏈無法像過去那麼長,以前是基於利益法則,哪邊成本低就往哪去,因此會有「雁行理論」到中國大陸、到東南亞去投資,這樣的模式當然還在,但是大家會開始思考,自己的材料、設備,應該要在自己的國內能夠有一些基準存量,同時、鄰近國家間的彼此間的供應會更緊密,再加上疫情也造成人跟人之間無法面對面討論,尤其像商務人員來要隔離14天等模式,都是下半年會面臨到的挑戰。

我們工業局與日本經產省北東亞課的課長的搭橋會議,還是維持每半年一次,上半年會議因為疫情我們採用視訊會議,下半年看情況,如果允許當然是面對面開會,如果不行還是用視訊方式,其實這些合作議題會與時俱進調整,但合作內涵需求,以及過去緊密的關係,還是會維持下去。

我們希望日本這些好的設備材料的廠商,能夠透過不同的合作模式,跟台灣發生更緊密的關係,例如加入投資台灣的行列,我們也歡迎日商來台設立研發中心,或是擴大在台投資力道,能夠跟供應鏈結合更緊密,對於未來在5G的應用,日本比台灣更早開台,除了電信業者之外,還有樂天等資通訊電子商務大廠,所以思維想法會從open system來吸納各國的好的想法跟創意,所以包括樂天的基地台,有台灣廠商跟他合作,還有樂天的小基站,台灣也有能力跟他一起把open architecture(開放架構)做得更有競爭力,越open開放,它能獲得的國際支持、國際供應鏈的提供,會走得更快。同樣的,未來在5G、AI的應用,只要在開放的舞台,台灣跟日本的合作有過去這麼好這麼緊密的基礎,繼續往前推動,一定是可以讓兩個國家的產業界,達到win-win的效果。

Q5.5:美中貿易戰越演越烈,在疫情之前有好多台商回流台灣,請問局長在疫情之後,台商回流的速度跟狀況是否受到影響;另外,台商回流台灣以後,台日之間的合作會有那些契機或轉變。

我們推動「歡迎台商回台投資方案」之外,還有推動「加強中小企業投資」、「根留台灣投資」這三個方案,在5月份時這三個方案的投資加起來已經突破1兆,這樣的力道並未因為疫情受到影響,因為去年回台的投資多以大型企業為主,去年下半年到今年,相關供應鏈的中小企業也陸續回台投資,再加上一開始提的口罩國家隊的故事,讓國人或全世界知道台灣製造的能力,做出來的品質與效率,還有產品讓民眾戴上去是安心的,讓製造業在這段期間又覺得台灣是一個很好的投資環境,所以人家說,T不只代表台灣,也是代表Trust(信任),像口罩、我們做一做,因為覺得國際間也需要,所以我們有一些贈送友邦,後來也開放廠商出口,在我們送過去後,白宮的官員就戴在臉上,進了白宮官員願意戴一定是經過檢測合格的,這就是台灣的製造能力在國際間很好的驗證,我們也願意提供幫助。總統說的 Taiwan can help, Taiwan is helping,背後就是因為台灣有很好的製造基礎。

美中貿易戰下,供應鏈開始移動,這是很好的契機,尤其我們跟日本關係這麼密切,這些供應鏈的移動,很多需要新的技術、新的智慧化元素融入新的智慧製造的樣態,一方面很多可以跟日本學習,一方面日本也可以看看台灣的benchmark,有不同的生產樣態,可以讓台日雙方的交流更加密切,把雙方產業競爭力更有效提升,讓人類有更好的生活、更便利的產品。

台日合作有很好的基礎,這就是為什麼工業局這麼多單位裡,會特別成立一個TJPO,專責推動台日產業合作。可能短期內面對疫情衝擊,大家需要更多時間復原,但因為台灣防疫保護得好、復原得快,所以很多沒辦法做面對面討論的國家,台灣跟日本可以早日做brainstorming(腦力激盪),可以思考出更好的解決方案,大家應該更把握這樣的時機,才能夠創造產業更好的競爭力。